標題">
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俄羅斯的蘇軾作品譯介、思想研究與文化傳播》成果評介
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俄羅斯的蘇軾作品譯介、思想研究與文化傳播》(課題編號:HNSK(ZDZX)23-14),由海南大學呂卉主持完成,最終成果形式為專著,結項等級為優秀。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林語堂曾評價蘇軾“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此中“人間”的指涉顯然超越了漢語文化圈的邊界。在世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格局中,蘇軾作為影響人類文明進程千余年的世界級文化標桿,其思想與創作早已成為跨國界的學術焦點。美、英、法、日、韓等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斐然可觀,而俄羅斯學界對這位千古奇才、曠世文星、藝術巨匠的持續關注,更使其成為俄語世界傳播最廣的中國古典詩人之一。
本書以俄羅斯語境下的蘇軾研究為核心,系統考察其作品譯介、思想闡釋與文化傳播的歷史脈絡。通過多維視角展開深度分析。在譯介文本研究方面,聚焦阿列克謝耶夫的散文譯本、戈魯別夫的專題譯集、古典詩歌選本中的蘇軾作品,以及門戶網站公開的譯者譯文,解析俄譯文本的風格特質與文化轉譯策略;在思想闡釋維度,以俄國先鋒派以及巴斯曼諾夫和戈魯別夫對蘇軾哲學思想的研究為切入點,揭示俄羅斯學界如何從他者視角解讀其儒、釋、道融合的思想體系,為國內蘇學研究提供珍貴的域外參照。
作為首部系統梳理俄羅斯蘇軾研究的學術著作,本書不僅全景式地呈現了蘇軾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傳播軌跡,更通過跨文化的雙向對話,深入挖掘了蘇軾思想穿越時空的文明對話價值。蘇軾的國際影響力深遠而持久,“汴京夢,古今同”,是對人類文化傳承與共鳴的生動詮釋。
二、課題成果的主要內容和重點觀點
本書共分為五部分。緒論部分系統性地闡述了本研究的選題價值,從譯介史、譯者譯本和出版傳播角度對既有研究進行了全面的述評,通過對前人研究的綜述,發現留白之處,從而闡明本課題的研究空間。此外,本章還闡述了研究目的與意義,界定了研究對象與內容,并詳細說明了資料來源以及研究方法與思路。
第一章“脈絡與演進:蘇軾文學作品的俄語譯介歷程”系統梳理了蘇軾文學作品在俄羅斯的翻譯史,采用歷時性研究方法,分階段呈現其譯介軌跡。同時,深入剖析俄羅斯漢學界蘇軾研究的學術傳統與范式嬗變,特別是21世紀以來俄羅斯蘇學研究的新視角與新方法,為讀者構建了清晰的學術史脈絡。
第二章“理論與實踐:詩歌翻譯理論框架下蘇軾作品譯本分析”立足于中俄詩歌翻譯理論體系,對蘇軾作品的俄譯本展開多維分析。通過選取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權威譯本進行個案研究,采用文體學分析方法,對蘇軾詩、詞、文三類作品的翻譯策略進行系統考察。研究不僅關注語言層面的轉換技巧,更深入探討譯者的主體性與創造性,為文學翻譯研究提供了理論啟示與實踐范例。
第三章“認同與解讀:蘇軾生平的譯介歷程與思想內涵研究”聚焦俄羅斯學界對蘇軾生平事跡的譯介歷程及其思想內涵的解讀。通過文本細讀與話語分析,揭示了蘇軾形象在俄羅斯文化語境中的建構過程及其思想傳播的接受機制。
第四章“輸出與接受:蘇軾文學作品的傳播及其影響”采用傳播學與接受理論的研究方法,全面考察蘇軾文學作品在俄羅斯的傳播路徑與影響維度。研究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傳播媒介的實證分析,選取典型傳播案例進行深度解讀,并重點考察蘇聯時期國家出版社與當代俄羅斯主流商業出版社在蘇軾作品傳播中的角色定位。在此基礎上,運用接受美學理論闡釋蘇軾文學在俄羅斯的傳播規律與接受動因,最終構建起蘇軾作品俄譯與傳播的立體化研究范式。
三、課題成果的學術價值、應用價值以及社會影響及效率
本課題的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維度:其一,融合中俄翻譯理論體系,系統探討了古典詩歌翻譯中的直譯與意譯的辯證關系,以及文化意象轉換機制等核心理論問題。例如,以戈魯別夫譯本《荔支嘆》為例,通過微觀分析譯者對歷史典故的創造性處理策略,不僅為跨文化語境下的古典詩歌翻譯實踐提供了范式參考,更在方法論層面拓展了翻譯研究的理論內涵;其二,開拓了比較文學研究視域。將俄蘇漢學界的蘇軾研究系統性納入學術視野,通過歷時性考察不同時期學者的研究范式與學術觀點,為國內蘇學研究構建了重要的域外參照系。
本課題的應用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其一,翻譯實踐指導價值。研究提煉出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翻譯策略體系,如在文化意象處理方面,以將“鴻雁”意象創造性轉化為俄羅斯讀者熟悉的“天鵝”為例,闡明文化適應性原則;在詩歌韻律重構方面,總結維特科夫斯基譯本采用的“輔音重復”等音韻再現技巧。這些方法論成果為文學翻譯實踐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規范化操作范式,對提升中國古典文學外譯質量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其二,文化傳播實踐價值。研究通過實證分析不同傳播媒介的傳播效能,提煉出學術性與普及性并重的雙軌傳播模式。這些研究成果可為我國對外文化傳播戰略的實施提供可復制的操作方案,助力構建更高效的中國文化國際傳播體系;其三,教學研究支持價值。本課題系統整理的學術資源可直接應用于高校翻譯專業、比較文學專業的課程建設,為培養具備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提供優質教學素材,同時為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奠定堅實的文獻基礎。
本課題在社會影響方面的重要體現是推動了中俄學術合作的深入發展。通過積極探索跨國學術交流的有效路徑,成功搭建了中俄學者深度互動的平臺,增強了研究成果的學術影響力與國際傳播力。俄羅斯著名漢學家索嘉威教授以及蘇軾作品的杰出譯者謝公先生均深度參與其中。即便在病榻之上,謝公先生仍與我通過電子郵件多次探討《余主簿母挽詞》的理解與翻譯問題,并將自己最新的蘇軾譯本跨越萬里郵寄而來。墨香猶在,謝公千古。
海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海南省社會科學院 版權所有 瓊ICP備05002632號
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紅城湖路100號省機關紅城湖辦公區18號辦公樓,郵編:571199,電話:0898-65316887